節目 | 2019餐桌上的科學

吃米更要知米

2019-12-17 05:10
非直播時段無法提問
非直播時段無法聊天
節目簡介

米是東亞主要的糧食作物,也對台灣農業生產的主力。台灣原本種植食用在來米,在日本統治時期因政治目的引入梗稻,並靠日本學者育種改良出蓬萊米一枝獨秀,而近年科學家也透過分子育種技術持續改良品種,讓米的產量和品質持續提升。

與談人介紹
林彥蓉
林彥蓉系主任
  • 國立臺灣大學
    農藝學系
蔡承豪
蔡承豪副研究員
  • 國立故宮博物院
    圖書文獻處
請選擇答案

A

在外型上,秈稻比稉稻更為細長

B

秈稻的直鏈性澱粉比例較稉稻低

C

秈稻的口感較軟Q且黏性較高
請選擇答案

A

僅稉稻有糯米品種

B

若以碘液進行糯性測試,糯米會呈現深紫色

C

糯米的直鏈性澱粉合成酶基因損壞,使其黏性較高
請選擇答案

A

在來米為稉稻

B

在來米中有香米品種

C

日本人進行在來米的育種,目的為維持其基因多樣性
請選擇答案

A

蓬萊米具有日本地方品種與臺灣在來米的基因

B

蓬萊米是由臺灣的在來米育種改良而得

C

末永仁以「幼苗插植法」有效減少稻米的病蟲害